“中国”这一名称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呢?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中国”一词出现在《尚书·周书·梓材》篇中。该文中提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恒信期货,用怿先王受命。”这段文字大意为,上天将中国的人民与领土交给了新王,要求新王施行德政,教育人民,完成先王未竟的使命。普遍认为《尚书·周书·梓材》成书于西周中期,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篇文献或许是汉代人所伪作的,因此并不一定能代表最早出现的“中国”字样。
然而,这场关于“中国”字源的争论直到1963年才有了突破。当年一件珍贵的青铜器的出土,揭开了历史的尘封。这件青铜器是西周早期铸造的,铭文中清晰地刻有“中国”两个字。此时,关于“中国”一词的起源问题终于有了定论,且与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相关。
展开剩余75%1963年8月,陕西宝鸡贾村经历了几天的暴雨,雨水冲塌了一户姓陈家庭后院的土墙。在清理废土时,陈堆意外发现了一个厚重且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起初,陈堆并未对其多加留意,只是将其当作杂物保存了几年。由于日子过得较为困苦,陈堆于1965年将这件青铜器转送给了哥哥陈湖,而陈湖最终以30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废品收购站。这笔交易几乎让这件青铜器遭遇被融化的命运。幸运的是恒信期货,当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恰好在废品站巡视,发现了这件青铜器。经过鉴定,这件青铜器被确认是西周时期的珍品,并且成为宝鸡博物馆的第一件青铜器。
然而,这件青铜器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1975年,作为宝鸡博物馆的代表,这件青铜器被送往故宫博物馆展览,并计划送往日本。在准备展出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对其表面进行处理时,意外地发现了铭文。这段铭文经过专家解读,揭示了历史的重大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便是“宅兹中国”——这意味着“居住在天下中心”的意思,也正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记录“中国”字样的铭文。
这件铭文所记载的事件与周武王的规划息息相关。铭文表明,周武王征服商朝后恒信期货,计划将都城迁至洛邑,意图更好地治理广大土地和人民。洛邑,今天的洛阳,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周武王认为此地有利于统治和管理。铭文中记录了周成王在五年时开始在洛邑建立新都的过程,并授予“何”尊青铜器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随着这一青铜器的重要性逐渐被发掘,它也被命名为“何尊”,并在2002年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铭文中“中国”二字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中这一名称的正式起源,并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一铭文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验证了许多传世史料中提到的事件。
此外,另一件同样珍贵的文物也与“中国”二字密切相关。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护臂上织有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些文字记载了古代天文奇观——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现象。虽然这段话在现代看似带有浪漫色彩,但它也代表了“中国”这一词汇的文化延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历史遗物通过时间的洗礼,向我们讲述了“中国”二字的起源与演变。它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无论是何尊铭文中的“中国”,还是汉代织锦护臂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们跨越千年,仍旧活跃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提醒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繁荣昌盛。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