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天津航母公园,抬头望着那艘满载排水量达4万吨的基辅号巨舰瑞和网,总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强烈压迫感。这艘舰船最初立项时的代号是1143,最开始被定义为“反潜巡洋舰”,到了1977年又被重新定位为“重型载机巡洋舰”。这艘舰的设计既具备巡洋舰的重火力特点,也兼具航母的载机能力,体现了巡洋舰与航母的双重属性。
尽管人们习惯称它为“航母”,但如果细看其设计思路和任务规划,称其为“重型载机巡洋舰”反而更为贴切。基辅号既有航空作战能力,又保留了强大的舰炮和导弹防御体系,显示出苏联海军独特的作战理念。
与基辅级同期,苏联曾计划打造1153型和1160型两款大型核动力航母,但这两个项目都在70年代中期相继夭折。直到苏联解体前,只有1143系列航母设计不断演进,逐步发展出1143.5库兹涅佐夫级和1143.6瓦良格级,最终在1988年开工建造了核动力、可搭载60多架弹射起飞舰载机的1143.7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若1143.7号能如期在1994年服役,它将成为继美国超级航母之后,全球第二强大的航母。但现实却异常残酷。90年代初,资金断链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影响下被乌克兰拆解。直到苏联解体,这个超级大国始终没能拥有真正能与美军抗衡的大型核动力航母。
展开剩余89%每次参观基辅号,我都不禁思考:在鼎盛时期,苏联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更有美国提前“踩雷”做参考,怎么会在航母发展上走出如此漫长且曲折的弯路?这期我们就聊聊苏联航母规划,分享我个人的一些浅见,不成熟之处欢迎指正。
1992年,美国对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围追堵截,甚至不惜全力除掉这艘潜在威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美国作为全球航母霸主对“核动力重型航母”战略价值的高度认可。这正是美国自己多年来坚持的航母技术路线。
那么,苏联为何直到1988年才在核动力大型航母领域下定决心与美军抗衡?回顾航母发展史,苏俄似乎一直缺少存在感,但实际上俄罗斯人对航母技术早有洞察。
当“飞机上舰”还是新奇概念时,苏俄就已开始探索。沙俄时代并未缺席航母早期发展。早在1909年春,沙俄海军工程师马特斯耶维奇上校就提出建造一艘能搭载25架飞机的“侦察舰”,并且报告中明确强调采用弹射装置让飞机起飞,且可在甲板上直接降落,早已蕴含现代航母核心理念。
1918年,苏联建造了首艘飞机运载驳船“公社号”,排水量3100吨,积极参与国内战争;同年底,苏联海军航空兵正式成立,组建了水上飞机部队。苏俄当时的这些进展,在技术水平上并不逊色于英美日等国家。
尽管技术上对航母怀有浓厚兴趣,是否真正建造航母归根结底是海军战略问题。长期以来,苏俄奉行陆地扩张战略,受限于地理和工业条件,远洋海军一直非重点,航母建造优先级自然较低。
二战前,苏联也曾绘制“71型航母”设计图纸,但有限资源几乎全部倾斜于陆军和空军。斯大林时期,只有在对陆军的战斗力充满信心后,才允许将资金转向海军建设。
到了1943年,二战形势趋于明朗,苏联启动了受英国航母启发的72型航母设计,排水量28800吨,航速30节,载机30架,结合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教训,特别强化装甲防护。但72型并未成行,很快被搁置。
原因在于苏联造船工业被战争重创,短期无力开工建造;更重要的是1945年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瑞和网,核时代的威胁促使苏联调整海军建设战略。
1950至1955年间,苏联共接收19艘巡洋舰,奠定大国海军雏形,但不含航母。此时苏联重点在加强国土防空,且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1955年,苏联再度将目光投向远洋海军,但受到“航母无用论”影响,高层普遍认为核时代航母生存率低。于是选择“非对称”战略,以潜艇为核心力量,尝试通过潜艇和导弹弯道超车美国。
从现在角度看,这一决策或许过分夸大了核潜艇与导弹作战的优势,导致海军发展失衡。然而在当时,这种调整赛道追赶航母差距的思路确有合理性,只是海军力量布局因此不够均衡。
苏联海军意图构建由潜艇、水面舰艇、陆基与舰载反潜机组成的综合海上防御体系,将战略打击交由核导弹潜艇承担。航母虽在发展,但任务定位主要是围绕反潜,优先摧毁进入发射阵地的美国潜艇。
于是,苏联的航母发展从成本最低的“反潜航母”开始。第一艘反潜航母由第17中央设计局承担,工程代号1123,被划分为“反潜巡洋舰”,标志着苏联造船史上首个大型载机舰艇,意义非凡。
1123型莫斯科级航母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当时苏联海军需求,1967年12月25日服役后,在载机数量、武器和电子设备方面甚至优于法国和意大利同期同类舰。
这体现出经过数十年高强度投入,苏联造船工业已达到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水准。
60年代,苏联对抗美航母的战术是依靠潜艇和舰载飞机发射远程反舰导弹,以导弹突破航母防御;水面舰艇则承担支援潜艇和反制敌潜任务。
60年代末,随着美苏核力量逐步形成均势,苏联获得在远洋同美军竞争的战略机遇,海军对反潜和舰队防空要求也随之提高。
此时,莫斯科级已难满足需求,苏联设计了1143型基辅级航母,这是首款能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舰艇,但其垂直起降设计极大限制了舰载机战斗效能。
1968年基辅级设计启动,仅两年完成审批,是苏联航母设计史上周期最短的舰型。通常被认为是苏联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虽然Yak-38具备空中反舰、反潜及对水面目标攻击能力瑞和网,但基辅级本质依旧是以反潜为核心,难以承担全面远洋攻防任务。
基辅级虽建成四艘,但苏联海军无论思想还是装备,都未准备好与美国展开全方位竞争。
苏联反制美航母的策略虽给美军带来压力,但始终是片面且单一的建军思路,如前所述,海军发展不均衡。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发现其作战理论遭遇巨大挑战,最大问题是始终无法有效、持续地定位美军航母,而定位正是发动远程反舰导弹攻击的先决条件。
冷战期间,苏联依赖远程雷达、伪装情报船及海洋监视卫星监控美航母动向。
但随着美军不断升级装备,这些侦测手段愈显不足。美国航母经历多代发展,攻击与防御能力大幅提升,苏联侦测能力未能同步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大打折扣。
1981年后,苏联装备了可超低空突防的远程反舰导弹,“逆火”轰炸机也能直接从卫星接收目标数据,但面对美军电子干扰及恶劣海况和气象,仍难以精准锁定航母。
冷战结束后,美海军分析显示,苏联巅峰时期对美舰队侦测效率远低于外界预期,尤其难以在防空圈外实现锁定。
这意味着依靠远程导弹攻击的战术,在实战中难以有效执行,苏联显然低估了改装升级后美航母的战斗力。缺少航母的苏军舰队反而可能成为首个被打击目标。
问题最终回归原点:苏联必须重新思考如何更直接有效地攻击美国航母。结论是,只有组建自己的大型航母战斗群,才能在远洋攻防兼备,这种能力当时乃至今日仍无可匹敌。
然而大型航母造价昂贵,即使超级大国也需慎重决策。苏联高层因此在大型航母问题上反复争论,屡次立项又频繁取消。
直到1977年底,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设计正式启动,苏联才重新回到必须搭载重型舰载机的正确轨道。但因准备不足,1143.5方案在核动力与常规动力间反复摇摆,直至1982年才最终确定。
进入80年代,苏联已清醒认识舰载航空兵的薄弱,多次强调“均衡发展”,着力构建远洋进攻力量,但执行层面仍优先发展潜艇和岸基航空,未在大型航母上真正发力,庞大帝国产生的惯性难以打破。
1984年,苏联终于将能独立完成制海、制空、电子战的核动力航母1143.7纳入设计议程,但此项目尚未完善,红色帝国便宣告解体。
进入90年代,苏联建造的多艘载机舰船因价值有限被弃用,仅1143.5库兹涅佐夫号得以保存至今。
回望苏联航母发展历程,呈现出一条“渐进式”路线:逐步完善、多领域交替过渡,这也被称为“戈尔什科夫过渡主义”。
这一发展策略虽然实现了从直升机到垂起战机,再到高性能固定翼舰载机的升级,平台也从单一反潜巡洋舰转型为多用途重型载机巡洋舰,却付出了巨额资金与宝贵时间代价,尤其是时间,这一战略资源更为稀缺。
从苏联内部角度看,决策层低估了“新式海战武器替代航母”方案的复杂性,过分依赖核潜艇对航母威胁的判断,过度强调航母“易暴露、易受打击”的缺点。
从对手角度看,苏联严重低估了搭载先进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升级后的美军航母的战斗力爆发力。
造成误判的原因,除对航母认识不足及领导人偏好影响外,比如斯大林视航母为资源浪费,赫鲁晓夫称其为“活靶子”,勃列日涅夫则从意识形态角度否定航母,更关键的是航母未在苏联军事理论体系中获得应有地位。
冷战期间,苏联在航母领域长期自我封闭,对航母的认知和判断持续偏差,导致这一全球军事科技成果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独享。
直到解体,苏联的载机舰艇仍仅限于1143系列,且未完成从常规动力滑跃起飞向核动力弹射起飞的技术跨越。
谈及1143系列,不得不提两艘著名舰船:一是后来经中国改造续建的瓦良格号,即辽宁号;二是1143.4戈尔什科夫号。
2004年,1143.4由涅瓦设计局重新规划改装为印度海军可搭载常规起降战机的维克拉玛迪亚号。作为苏联航母唯一设计源头,涅瓦设计局情怀满满,将此改装项目命名为11430,象征苏联1143系列画上句号。
这也标志着苏联“戈尔什科夫过渡主义”航母发展路线的终结。
纵观历史,尽管苏联航母技术一度快速提升,舰载机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但航母从未成为其护国利器,更谈不上挽救解体中的联盟。回望往昔,仍令人不免感慨万千。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